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经济观察丨年产“水中软黄金”上千吨,四川鳗鱼“游”出国门|天天速读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2023-04-04 22:15:39

当你前往成都市精品日料店点上一份日式鳗鱼饭大快朵颐时,你大概不会想到,鳗鱼是在宜宾市江安县养殖、成都市大邑县加工的。

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的鳗鱼,此刻正在四川上演着新的故事。近年来,在成都一家本土企业的努力下,一条鳗鱼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正在形成。

位于宜宾市江安县的鳗鱼养殖场。


【资料图】

海生鳗鱼在四川“安家”

中国是鳗鱼养殖和出口的第一大国,曾连续多年在我国出口创汇单一水产品中排名第一位,年出口额可达10亿美元以上。

2021年,全国鳗鱼养殖量25.53万吨,“占世界总量的8成以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冯广朋介绍。全国的1500多家养鳗场,绝大部分集中在更适合鳗鱼生长的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

“但这并不意味着鳗鱼只能在东南沿海养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福建从事鳗鱼养殖加工,至今已有30年养殖和加工经验的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明国说。

一个数据的变化,让沈明国决定把鳗鱼养殖场所从沿海转向内陆。

鳗鱼适宜生活在23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中,温度的轻微变化都会明显影响鳗鱼的成活率。沈明国说,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海水水温上涨,东南沿海养殖鳗鱼的成活率不断下降,“已经从最高时的90%下降到现在的60%左右。”

“川产”鳗鱼。

鳗鱼有“水中软黄金”的称号,人工培育技术尚未突破,鱼苗全部依靠野外捕捞,市场价每尾达50元左右。

成活率不断下降、成本持续高位,沈明国把目光转向老家四川,将养殖场选在了水质条件好、周边环境更适宜的宜宾市江安县,把加工厂选在了离出口市场更近的成都市。2009年,沈明国在四川搭建了人工养鳗场,开启了第一批10万尾鱼苗养殖试验,但由于没有完全控制水温和鳗鱼生长环境,第一批鱼苗“全军覆没”。

“再试验、再调整。”沈明国说,直到2015年,通过不断改进生长环境,鳗鱼成活率达到了80%。

川鳗搭中欧班列出口国外

“鳗鱼能从四川直接出口了。”不久前,沈明国接到相关主管部门的通知,中欧班列将设置专门的冷冻车厢,今后,鳗鱼可直接从四川出口国外。

据介绍,当前,江安县的养鳗场每年能养殖出活鳗1200吨至1300吨,经过加工大概能得到800吨左右的熟制烤鳗产品,加工好的鳗鱼产品99%都从青岛海关,经由海运出口到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前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海运交货时间变得更长且不确定,运输成本也居高不下。“一个柜可以装20吨加工鳗鱼,一年我需要40个柜,光是运输成本就达120万元。”沈明国意识到,必须打通一条直通海外的出口通道。

已经加工好的鳗鱼成品。

中欧班列专门设置冷冻车厢,让沈明国更有底气扩大养殖规模。今年,沈明国计划再建设6个养鳗场,投产后每年能养殖成品活鳗5000吨,出口额有望达到2.5亿元。

“可以说这是四川农产品类的一家‘独角兽’企业。”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曾开虎说,企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业主进行养殖,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打造规模更大、品质优越、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天府高端特色水产品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