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望》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 一、导入新课
3、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资料图片)
4、 二、写作背景:
5、 《春望》写作背景
6、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7、 近体诗:
8、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9、 《石壕吏》写作背景
10、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11、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2、 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13、 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14、 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15、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16、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17、 《春望》赏析
18、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19、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 学生明确:
21、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22、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23、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24、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25、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26、 (二)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27、 品字
28、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29、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30、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31、 品句
32、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33、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4、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5、 体验情感
36、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37、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38、 《石壕吏》赏析
39、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40、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41、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42、 品字品句
43、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44、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45、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46、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47、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48、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49、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50、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51、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52、 辨析比较
53、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54、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56、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57、 学生改写范例:
58、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59、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60、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61、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62、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63、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64、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65、 五、课堂总结
66、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67、 【教学要点】
68、 朗读;
69、 赏析;
70、 探究;
71、 拓展。
72、 【教学难点】
7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74、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75、 【教学方法】
76、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77、 【课时安排】
78、 一课时。
79、 【教学过程】
80、 一、活动导入
81、 作者简介;
82、 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83、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84、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85、 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86、 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87、 三、探究活动
88、 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89、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90、 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91、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92、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93、 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94、 老师范读;
95、 学生试读;
96、 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97、 集体朗读。
98、 五、教师小结
99、 六、作业
100、 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101、 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102、 【教学目标】
103、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104、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05、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106、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107、 【教学重点】
108、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109、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10、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111、 【教学难点】
112、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113、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14、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115、 【课时安排】1课时
116、 【教学过程】
117、 一 导入
118、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119、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120、 三 范读
121、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122、 四 字词正音
123、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124、 五 朗读课文
125、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126、 六 重点字词
127、 国:国都
128、 破:沦陷
129、 城:长安城
130、 感时:感伤时局
131、 恨:遗憾、不满意
132、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133、 抵:相当于。
134、 浑:简直。
135、 胜:能承受。
136、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137、 七 感知课文内容
138、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139、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140、 八 问题设置
141、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142、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143、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144、 九 理解课文内容
145、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146、 十 朗读课文
147、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48、 十一 名句赏析
149、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150、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151、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152、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153、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154、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155、 十四 默写本诗
156、 板书
157、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158、 感时 忧国
159、 颔联 花 鸟 ↗
160、 颈联 烽火 家书 ↘
161、 念家 悲己
162、 尾联 白头 ↗
163、 通过___表达___
164、 【设计思想】
165、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166、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167、 【实施方案】
168、 教学目标:
169、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170、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171、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172、 教学重点:
173、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74、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175、 教学难点:
176、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77、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178、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179、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180、 教学内容和步骤:
181、 第一课时
182、 教学重点:
183、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184、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85、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86、 教学过程:
187、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88、 1.导入语。
189、 2.学生活动:
190、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191、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192、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93、 1.范读:
194、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195、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96、 2.小组讨论交流:
197、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198、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199、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200、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01、 3.组织班级交流。
202、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03、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204、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05、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06、 2) 学生活动:
207、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208、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209、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210、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211、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212、 1) 跟读。
213、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214、 四、拓展提高:
215、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216、 1.思考。
217、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218、 五、课堂总结:
219、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220、 第二课时
221、 教学重点:
222、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23、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24、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225、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226、 教学过程:
227、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28、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229、 1.导入语:
230、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31、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232、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233、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34、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235、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236、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237、 内容摘要:
238、 《春望》
239、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240、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241、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24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24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44、 《泊秦淮》
245、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246、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247、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48、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49、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250、 《过零丁洋》
251、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252、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253、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25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55、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256、 方法指导:
257、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258、 5.集体朗读一遍。
259、 三、 能力迁移:
260、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261、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62、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263、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264、 四、 拓展提高:
265、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266、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67、 2.交流、点评。
268、 五、课堂总结。
269、 [音乐声起(同课前)]
270、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271、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272、 教学目标
273、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274、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75、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7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77、 教学重点
278、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79、 教学难点
280、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81、 教法学法
282、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283、 教学过程
284、 新课导入
285、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86、 诗歌讲解
287、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288、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89、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290、 (3)分析讲解诗歌
291、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292、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293、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294、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295、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296、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297、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98、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299、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300、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301、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302、 主要的提问设计:
303、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304、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305、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306、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07、 探究感悟
308、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309、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310、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311、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312、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313、 课堂总结
314、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315、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16、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317、 课后练习
318、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319、 板书设计
320、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321、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32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3、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324、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325、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326、 教材分析:
327、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28、 教学目标:
329、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330、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31、 3.朗读背诵这首诗。
332、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333、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334、 课时安排:两课时
335、 教学过程:
336、 第一课时
337、 一、 导入
338、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339、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40、 三、结合预习,初步学习古诗。
341、 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342、 自读,准确流利。
343、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44、 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345、 抵,值,相当;
346、 浑,简直
347、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348、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349、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350、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351、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352、 六、背诵古诗。
353、 第二课时
354、 一、理解诗的意境
355、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356、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35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58、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359、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36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61、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362、 二、问题探究
363、 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36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36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36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367、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368、 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69、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70、 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71、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372、 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373、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37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75、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376、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377、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378、 四、总结
379、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380、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381、 板书设计:
382、 春望
383、 杜 甫
384、 景 情
385、 国破山河在
386、 城春草木深
387、 感时花溅泪 忧国
388、 恨别鸟惊心
389、 烽火连三月
390、 家书抵万金
391、 白头搔更短 思亲
392、 浑欲不胜簪
393、 一、教学目标
394、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95、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96、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397、 二、教学重、难点:
398、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99、 三、教学时间:
400、 1课时
401、 四、教学方法:
402、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403、 [教学过程]
404、 一、导入
405、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406、 二、简介背景
407、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408、 三、朗读感知
409、 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410、 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411、 引导学生背诵。
412、 四、研读赏析。
413、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414、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15、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416、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417、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418、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19、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420、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421、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22、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423、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424、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425、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426、 六、作业
427、 默写课文
428、 板书设计
429、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430、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431、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432、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433、 [课后心得体会]
434、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35、 教学目标
436、 知识目标
437、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438、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439、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40、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41、 能力目标
442、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443、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444、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45、 德育目标
446、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47、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448、 教学重点
449、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450、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451、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52、 教学难点
453、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454、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455、 教学方法
456、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457、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458、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59、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460、 教具准备
461、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462、 课时安排
463、 一、朗读
464、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465、 老师板书:朗读
466、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467、 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468、 老师评价指点
469、 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470、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471、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472、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473、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474、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475、 (学生齐吟《春望》)
476、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477、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478、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479、 二、译读
480、 老师板书:译读
481、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482、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483、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484、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485、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86、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487、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88、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489、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90、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491、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92、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493、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494、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495、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496、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497、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498、 生:……
499、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00、 生: ……
501、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02、 生: ……
503、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04、 生:……
505、 师再范译一下
506、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507、 三、背读
508、 老师板书:背读
509、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510、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511、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512、 (学生齐声背读)
513、 四、说读
514、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515、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516、 想像。
517、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518、 诗人啊,
519、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520、 今你国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521、 离别的惆怅!
522、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523、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524、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525、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526、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27、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528、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29、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530、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31、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532、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533、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534、 作业:
535、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536、 附板书:
537、 律诗二首
538、 朗读
539、 译读
540、 背读
541、 说读
542、 【设计理念】
54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544、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545、 【教学目标】
546、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547、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548、 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49、 【教学准备】
550、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551、 【教学过程】
552、 一、谈话导入
553、 二、揭题,读题
554、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555、 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556、 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557、 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558、 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559、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560、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561、 ④雨不同。
562、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563、 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564、 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565、 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566、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567、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68、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569、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570、 ③、花重锦官城
571、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572、 整合读《春夜喜雨》。
573、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574、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575、 交流讨论:
576、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577、 a.斟酌跳珠
578、 b.斟酌乱
579、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580、 (1)你仿佛看到了
581、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582、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583、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84、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585、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586、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587、 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588、 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89、 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590、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591、 七、作业布置
592、 教学目标:
593、 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594、 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595、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596、 教学重点
597、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598、 教学难点
599、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600、 教学过程:
601、 一、布置预习导学
602、 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603、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604、 填空
605、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606、 二、指导学习研讨
607、 1.学习《望岳》
608、 1)情境导入
609、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610、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611、 3)检查预习情况
612、 4)整体感知
613、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614、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615、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616、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617、 5) 探究赏析《望岳》
618、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619、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620、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621、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622、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623、 2学习《春望》
624、 1)整体感知
625、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626、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627、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628、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629、 2)、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30、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631、 4)、 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632、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33、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634、 三 巩固练习
635、 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636、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37、 教学目标
638、 ①背诵诗歌。
639、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640、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641、 教学重点
642、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643、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644、 课时安排:半课时。
645、 课前准备
646、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647、 ②熟读。
648、 教学过程:
649、 一、导入
65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651、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652、 听配乐朗诵。
653、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654、 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655、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656、 译诗参考:
657、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658、 学生齐读全诗。
659、 品味全诗。
660、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61、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662、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663、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664、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665、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666、 一、目标设计
667、 知识与技能
668、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669、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670、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671、 德育渗透点
672、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673、 重、难点
674、 重点:熟读、背诵
675、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676、 二、课时安排:3课时
677、 三、教学流程:
678、 第一课时
679、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680、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681、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682、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683、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684、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685、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686、 学习《使至塞上》
687、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688、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689、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690、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691、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92、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693、 ②指名读,思考:
694、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695、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696、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697、 ③讨论:
698、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699、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700、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701、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702、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703、 (五)布置作业:
704、 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705、 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706、 第二课时
707、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708、 二、学习《春望》
709、 听录音,自由朗读。
710、 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711、 指名读,思考:
712、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713、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714、 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715、 联想、想象:
716、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717、 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18、 背诵。
719、 三、学习《登飞来峰》
720、 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721、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722、 指名读,思考:
723、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724、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725、 四、学习《论诗》
726、 作者简介。
727、 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728、 自由读诗,讨论:
729、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730、 ②赵翼主张什么?
731、 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732、 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733、 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734、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735、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736、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737、 ③齐读,加深理解。
738、 第三课时
739、 (习题课)
740、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741、 《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2、 《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4、 《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5、 《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6、 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47、 《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748、 __________________。
749、 《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0、 《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1、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752、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753、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754、 三、课后练习二。
755、 四、简答:
75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757、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758、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759、 次北固山下
760、 王湾
761、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76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6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64、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65、 注释:
766、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767、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768、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769、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0、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77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2、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773、 板书设计:
774、 诗五首
775、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776、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777、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778、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779、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780、 教学目标:
78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78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783、 教学过程:
784、 一、导入课文
785、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786、 字正腔圆
787、 读出感情
788、 辅以技巧
789、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790、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791、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792、 (一)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
793、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794、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795、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796、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797、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798、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799、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800、 安史起狼烟,
801、 国破不长安。
802、 感时泪四溅,
803、 亲人何日还。
804、 四、 拓展阅读
80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06、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807、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808、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09、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10、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811、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812、 五、 当堂训练
813、 背诵全诗
814、 当堂默写
815、 小结:
816、 赠君一言
817、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818、 ——艾青《我爱这土地》
819、 一、教材分析
820、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821、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822、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823、 二、学习目标
824、 知识与能力
825、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826、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827、 过程与方法
828、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829、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31、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832、 三、学习重难点
833、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834、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835、 四、课时安排
836、 1课时
837、 五、教学过程
838、 一、导入
839、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840、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841、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842、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843、 四、学生自由诵读。
844、 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845、 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846、 五、解诗意,悟诗境。
847、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848、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849、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850、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851、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852、 5、小组讨论交流。
853、 6、全班汇报。
854、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855、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856、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857、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858、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859、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860、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861、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862、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86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864、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65、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866、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867、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868、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869、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70、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871、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872、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873、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874、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75、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76、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此时
877、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878、 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879、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880、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881、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88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83、 八月秋高风怒号,
884、 卷我屋上三重茅。
885、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886、 娇儿恶卧踏里裂。
887、 床头屋漏无干处,
888、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889、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890、 风雨不动安如山。
891、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892、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93、 《登高》
894、 (唐)杜甫
895、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896、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897、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898、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899、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900、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901、 【教材解读】:
902、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903、 【学习目标】:
904、 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905、 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906、 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907、 【学习重点】:
908、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909、 【学习难点】:
910、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911、 【学习方法】:
912、 诵读
913、 【课时】:
914、 1课时
915、 一、导入新课:(导)
916、 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917、 师导语: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918、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919、 齐读学习目标。
920、 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921、 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922、 二、走进文本:(学)
923、 听读感知。
924、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925、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926、 朗读指导。
927、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928、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929、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930、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931、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932、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933、 初读感受。
934、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935、 自读展示。
936、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937、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938、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939、 理解诗意。
940、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941、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942、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943、 三、个性解读:(研)
944、 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945、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946、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947、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948、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949、 预设:
950、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951、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个近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952、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953、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954、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955、 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956、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957、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958、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959、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960、 四、学以致用:(练)
961、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962、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63、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964、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65、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966、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67、 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968、 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969、 五、总结提升(评):
970、 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971、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972、 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
973、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974、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975、 作业
976、 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977、 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978、 板书:
979、 春望
980、 杜甫
981、 “丹采”“风力”
982、 国破城荒凄
983、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984、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985、 白头更短愁
986、 一、猜猜他是谁
987、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988、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989、 二、作家作品
990、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991、 三、写作背景
992、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993、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994、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995、 四、学习方法点拨
996、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997、 五、诗意
998、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999、 六、问题
1000、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01、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1002、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1003、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1004、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05、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1006、 4.赏析“溅”“惊”二字。
1007、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1008、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1009、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1010、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11、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1012、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1013、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1014、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1015、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1016、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1017、 一、教材分析
1018、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1019、 二、教学目标:
1020、 1、知识目标:
1021、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022、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1023、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1024、 三、教学重、难点:
1025、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026、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1027、 教学课时:1课时。
1028、 四、教学方法:
1029、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1030、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1031、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032、 六、教学过程:
1033、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1034、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1035、 (二)品读感悟
1036、 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1037、 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1038、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1039、 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1040、 (三)、画面欣赏
1041、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1042、 (四)、整体感知
1043、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1044、 (五)、品读探究
1045、 首联: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1046、 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1047、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1048、 颔联: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1049、 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1050、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1051、 颈联: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1052、 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1053、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1054、 尾联: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1055、 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1056、 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1057、 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1058、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1059、 (六)、延伸拓展
1060、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1061、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1062、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063、 (八)、板书设计(略)
1064、 教学目标:
1065、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春望》这首诗歌,并学会背诵和默写。
1066、 掌握“抵、搔”等7个词语的意思,把握诗歌大意。
1067、 通过揣摩诗歌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1068、 教学重难点:
1069、 揣摩诗歌中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1070、 教学过程:
1071、 一、导入课文
1072、 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你的心情会怎样?(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看到这些赏心悦目的东西,却满心悲伤,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春望》来了解原因吧。
1073、 了解写作背景
1074、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075、 自由朗读
1076、 听老师范读
1077、 请学生读(评价)
1078、 齐读
1079、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080、 字正腔圆、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108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1082、 诗歌的题目是“春望”,请同学说说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景色?
1083、 三、细读赏析感受诗情
1084、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前四句,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1085、 明确:景物——国都、草木、花、鸟;情感:悲伤、忧虑、怅恨
1086、 过程:理解“国破”意思,想象并描述城都沦陷前后的景象,理解“感时、恨别”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前四句。
1087、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两种解释,你觉得哪种有道理,说说理由。
1088、 明确: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一说是触景生情,一说是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1089、 理解“烽火、抵万金”意思,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90、 明确:思念亲人—————思亲名句
1091、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1092、 明确: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1093、 小结
1094、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长安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1095、 四、拓展阅读
109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97、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098、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099、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00、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0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110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1103、 五、当堂训练
1104、 背诵全诗
1105、 当堂默写
1106、 教学目标
1107、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1108、 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1109、 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1110、 教学重点、难点
1111、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1112、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1113、 教学过程
1114、 一、导入,明目标
1115、 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PPT1-2)
1116、 二、听读,初感知
1117、 (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初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PPT3-4)
1118、 (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PPT5)
1119、 三、明方法,知背景
1120、 (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xxxx,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如不能连接网络,预设超链接PPT15-17)
1121、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122、 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注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1123、 接着我们来关注《春望》的写作背景,也请看到书下注释,其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1124、 四、再听,悟情感
1125、 (一)带着对诗歌背景的了解,我们再次观看并聆听这两首诗的朗读视频。请大家细细品味两首诗的不同情感,感受它们不同的感情基调。PPT9-10
1126、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1127、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调沉郁忧愤。
1128、 你体会到了吗?
1129、 五、自读,品情感PPT11
1130、 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理解,随着音乐,感情朗读《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最好读两遍呢。PPT12
1131、 六、小结,明学法PPT13
1132、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两首古诗,了解到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请大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杜甫的第三首诗《石壕吏》。
1133、 诗歌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隧道,通过它我们与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们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今后请多一些诗歌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Ppt14配乐结束微课的学习。)
1134、 今天的微课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打开本课的“进阶测试”,自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祝学习愉快,再见!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据上海市卫健委:5月18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2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37例,其中48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34例
5月18日,记者在郑州市区的多家商超看到,除了商超大门外,商场内部不同楼层、柜台、餐饮店等区域入口处也都张贴了场所码。消费者扫码进入
5月17日,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游客在观看春秋时期的青铜壶。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河南省南阳市多家博物馆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让游客感受
一条渠,绵延千里北上,滋润人间心田。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甘甜可口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地流经1432公里,流进千
X 关闭
X 关闭